【聯強EMBA】基層主管的主修課─對人的了解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基層主管之所以被擢升,一定是其在基層時,對於該部門基層工作與事務有深度的了解,以及超乎一般水準的工作表現。因此,基層主管擁有專業事務能力,無庸置疑。
但是,升上基層主管後,即不能再有「一人飽,全家飽」的心態。因為基層主管是要帶領一群人去共同完成任務,有好的員工績效,才會有好的部門績效;而且需要部門間成員的團隊合作,才能順利達成部門任務。因此,基層主管如何有效教導部屬專業技能,有效輔導員工有效學習,激勵其工作鬥志,即成為基層主管新的挑戰。
不論是教導專業,或是輔導建立正確的觀念、提點其潛在盲點,都要講求用對方法。然而,人不是機器人,每一個個人成長背景都不同,對事情有不同的認知,甚至學習、做事的習慣也不同;教導同一套專業,每個人領悟與接受的程度必然大異其趣。因此,主管必須深入觀察每個人的個性特質、做事習慣與認知,才可能用對方法教導部屬;或察覺部屬的盲點,有效輔導。
所以,基層主管個人擁有專業,固然很重要,但是要能成功領導一群人完成任務,或是輔導部屬提升其專業能力,其背後都是植基於對人的了解。所以,「對人的了解」是基層主管這個階段最需要修煉的主修課。
其實,「對人的了解」並不是一個新的或困難的課題。因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接觸過很多人,甚至是各式各樣的人,所以對人並不完全陌生。尤其基層主管先前長期在部門基層工作,與同僚近距離接觸、互動頻繁,理應對每一個人都有相當深刻的了解。所以,只要用心整理自己腦中長久累積的資料庫,至少就有七、八分的火候。
另一方面,也可回想自己的主管的領導經驗,比如其輔導自己或其他同仁的方式有何不同,進一步去體會其細微差異,便就能逐步架構出輔導、訓練人的基本資料庫。植基於這些對人的了解,基層主管即能逐步演練之,施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技巧,進一步增進這個「人」的資料庫的內涵與豐富度。
每一個人學習,都是經歷從「不會」到「會」以及到「熟」的過程;同樣的,學習「對人的了解」也是如此。整理自身經歷的「人」的資料庫,從中整理出最好的方法,來輔導新進人員;特別是輔導過程中曾經經歷的心路歷程及轉折,加以思索、尋求改善之道後再予以應用,都會是不假外求就能有效輔導部屬的好材料。 (Y50811)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主管的部門運作管理
主管的部門運作管理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一般的主管經常只是很單純地認為,管理一個部門就等同於管理一群人,主管的職責就是不斷地分派、指示工作與計畫。而部門內的成員,則是一次又一次被動地接受所分配到的工作,然後加以執行;如果遇到問題無法解決,便回頭尋求主管的協助,主管則是見招拆招,針對每一次不同的狀況即時地個別裁示。許多主管都是用這種模式在管理部門,形同「一人部門」。
在這種管理方式下,由於部門的運作缺乏系統性、結構性的分工,很容易形成每個部門成員一直處在不斷接獲新的工作分派、不斷處理新的「個案」,導致每個成員的角色定位與執掌分工不明確的狀況。而主管則陷入不斷指派工作、不斷解決部屬所產生的問題,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名符其實地成為部門的「靈魂」, 顯得自己很忙、很重要、很有貢獻,部門一日沒有主管便無法運作。這種管理模式,可說是一種嚴重的錯誤, 不僅部門成員的專業性不易提升,且部門運作容易陷入混亂。
有效管理一個部門的方法可分為兩個層面,首先,必須依照部門在整個組織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來建構整個部門的運作系統與制度,並且將部門內的各個運作予以模組化;之後,再根據此一架構指定部門內成員的工作職掌。也就是說,要讓每一位成員所扮演的角色,都能夠在部門的整個運作當中,找到一個明確的定位, 以及與其他成員之間的相對位置,如此才能避免分工不清的情況發生,以及「三不管地帶」的出現。緊接著,主管還必須針對每一個模組,設計出每一位成員(或部門內每一個功能運作)的細部作業方式與方法, 如此,每一位成員的工作才能夠有效率,並且達到一定程度的品質要求,同時也讓整個部門的運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而不是讓每一位部門成員各自為政。
當主管在設計部門運作流程的同時,也已經能夠大致掌握到重要的運作指標,因此, 建立部門運作的管理報表系統,是主管要有效管理一個部門的另一個重要方法。 理論上而言(亦即報表的設計是正確完善的情形下),報表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個部門的實際運作狀況,透過管理報表,整個部門的運作狀況能夠一目了然;主管精讀這些報表,即能掌握部門每日、每週、每月的運作狀況,並且從數字的異常來發現問題,進而做出適當的處置。
就實務上而言,報表能夠發揮效用的地方非常廣泛。除了從數字的異常變化來發現運作上的問題,尋求解決之外;從報表當中也能夠找出部門運作效能上的瓶頸所在,從而找出改善的方向;而主管平日的公文簽核當中,也必須透過報表的輔助,來作為裁量的依據。主管對於報表所透露之訊息的掌握程度,影響到此名主管的決策品質與考量問題的深度,但經常出現的問題卻是, 往往報表系統建立起來了,但主管並未花足夠的時間去詳讀報表, 如此一來,花再多心力、建立再完善的報表系統都是枉然!
主管在建立一個部門的運作與管理體系時,從運作系統的規劃、組織分工,一直到輔導員工準確、踏實地執行,而讓部門運作進入正確的軌道,這是一個相當耗費時間,且相當需要講求技巧的過程,但這卻是部門能否正常運作的基礎。唯有員工順暢地運作各自的職掌,部門才能產生績效,報表也才有準確的可靠度,而主管也才有時間與心力從事策略的擬定與專案的規劃。
當部門的運作系統建構起來、成員的分工清楚,並且運作順暢之後,再透過管理報表的輔助,則主管平日的工作內容將形成以下的配置狀況: 大約花5至10%的時間來精讀報表、發現問題;花30至40%的時間處理運作上的問題,以及解決員工的個別問題;其餘50至60%的時間,則是用來擬定、推動部門的重要策略與計畫。 唯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這樣的時間分配並非固定不變的,比方說,當部門內人員出現流動,有新成員加入時,主管花在輔導員工的時間便會增加。
如此一來,將可兼顧部門日常的運作,同時也有充分的時間與心力來規劃、推動專案,以提升部門的整體效能。而避免主管陷入每日窮於應付員工運作上產生的問題;或者如同橡皮圖章一般,日復一日地忙於公文簽核的動作;又或者,將全部心力投入專案的規劃與推動,埋頭苦幹,卻形成單兵作戰,無暇顧及部門的日常運作,而顧此失彼。(Y50401)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一般的主管經常只是很單純地認為,管理一個部門就等同於管理一群人,主管的職責就是不斷地分派、指示工作與計畫。而部門內的成員,則是一次又一次被動地接受所分配到的工作,然後加以執行;如果遇到問題無法解決,便回頭尋求主管的協助,主管則是見招拆招,針對每一次不同的狀況即時地個別裁示。許多主管都是用這種模式在管理部門,形同「一人部門」。
在這種管理方式下,由於部門的運作缺乏系統性、結構性的分工,很容易形成每個部門成員一直處在不斷接獲新的工作分派、不斷處理新的「個案」,導致每個成員的角色定位與執掌分工不明確的狀況。而主管則陷入不斷指派工作、不斷解決部屬所產生的問題,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名符其實地成為部門的「靈魂」, 顯得自己很忙、很重要、很有貢獻,部門一日沒有主管便無法運作。這種管理模式,可說是一種嚴重的錯誤, 不僅部門成員的專業性不易提升,且部門運作容易陷入混亂。
有效管理一個部門的方法可分為兩個層面,首先,必須依照部門在整個組織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來建構整個部門的運作系統與制度,並且將部門內的各個運作予以模組化;之後,再根據此一架構指定部門內成員的工作職掌。也就是說,要讓每一位成員所扮演的角色,都能夠在部門的整個運作當中,找到一個明確的定位, 以及與其他成員之間的相對位置,如此才能避免分工不清的情況發生,以及「三不管地帶」的出現。緊接著,主管還必須針對每一個模組,設計出每一位成員(或部門內每一個功能運作)的細部作業方式與方法, 如此,每一位成員的工作才能夠有效率,並且達到一定程度的品質要求,同時也讓整個部門的運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而不是讓每一位部門成員各自為政。
當主管在設計部門運作流程的同時,也已經能夠大致掌握到重要的運作指標,因此, 建立部門運作的管理報表系統,是主管要有效管理一個部門的另一個重要方法。 理論上而言(亦即報表的設計是正確完善的情形下),報表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個部門的實際運作狀況,透過管理報表,整個部門的運作狀況能夠一目了然;主管精讀這些報表,即能掌握部門每日、每週、每月的運作狀況,並且從數字的異常來發現問題,進而做出適當的處置。
就實務上而言,報表能夠發揮效用的地方非常廣泛。除了從數字的異常變化來發現運作上的問題,尋求解決之外;從報表當中也能夠找出部門運作效能上的瓶頸所在,從而找出改善的方向;而主管平日的公文簽核當中,也必須透過報表的輔助,來作為裁量的依據。主管對於報表所透露之訊息的掌握程度,影響到此名主管的決策品質與考量問題的深度,但經常出現的問題卻是, 往往報表系統建立起來了,但主管並未花足夠的時間去詳讀報表, 如此一來,花再多心力、建立再完善的報表系統都是枉然!
主管在建立一個部門的運作與管理體系時,從運作系統的規劃、組織分工,一直到輔導員工準確、踏實地執行,而讓部門運作進入正確的軌道,這是一個相當耗費時間,且相當需要講求技巧的過程,但這卻是部門能否正常運作的基礎。唯有員工順暢地運作各自的職掌,部門才能產生績效,報表也才有準確的可靠度,而主管也才有時間與心力從事策略的擬定與專案的規劃。
當部門的運作系統建構起來、成員的分工清楚,並且運作順暢之後,再透過管理報表的輔助,則主管平日的工作內容將形成以下的配置狀況: 大約花5至10%的時間來精讀報表、發現問題;花30至40%的時間處理運作上的問題,以及解決員工的個別問題;其餘50至60%的時間,則是用來擬定、推動部門的重要策略與計畫。 唯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這樣的時間分配並非固定不變的,比方說,當部門內人員出現流動,有新成員加入時,主管花在輔導員工的時間便會增加。
如此一來,將可兼顧部門日常的運作,同時也有充分的時間與心力來規劃、推動專案,以提升部門的整體效能。而避免主管陷入每日窮於應付員工運作上產生的問題;或者如同橡皮圖章一般,日復一日地忙於公文簽核的動作;又或者,將全部心力投入專案的規劃與推動,埋頭苦幹,卻形成單兵作戰,無暇顧及部門的日常運作,而顧此失彼。(Y50401)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聯強EMBA】三角傳球,越級報告/指揮
【聯強EMBA】三角傳球,越級報告/指揮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組織當中通常會講求「組織倫理」。在傳統的觀念裡,「組織倫理」是一項牢不可破、卻又往往流於過度僵化的原則。例如,一名員工向上跳過一層主管而越級報告,經常是不被允許的;一般員工的觀念裡,也會認為越級報告違反組織倫理而盡可能避免。相對地,主管如果向下越過一層幹部而越級指揮,也很容易被看成「不授權」、「不信任幹部」。但是,過份拘泥於狹隘的組織倫理,不僅讓組織的運作僵化、缺乏彈性,同時也降低組織的運作效率。有時候,「遵守組織倫理」甚至可能成為誤事的原因,而發生問題之後,又被拿來當作推諉卸責的藉口。
現代企業內部經常以電子郵件溝通,一封電子郵件往往同時發送給很多收信人,其中包含了直屬的主管,同時也包含主管的主管,那麼,豈非發生越級報告,違反了組織倫理?顯然過去傳統的觀念已經行不通。相反地,越級報告、越級指揮應該被視為組織運作中的一種常態,當實際狀況有需要的時候,都應該越級報告、越級指揮,但是要遵守「三角傳球」的原則,讓被跨越的層級也接收到同樣的訊息。
哪些情形下部屬應該越級報告呢?首先,當發生緊急、重要的事情而必須向主管報告,但直屬主管正好不在,如果等到主管回來才報告的話,在時效上很可能已經不被允許。此時,部屬應該要往更上一層的主管報告,以求儘速因應、避免誤事。但是當主管回來之後,部屬必須儘速向其「補報告」,使其掌握狀況,這便是「三角傳球」的意涵。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則是,部屬提出意見,經過與主管充分溝通、討論之後,仍然未被主管採納。如果部屬認為自己提出來的意見有其重要性,而主管未採納的原因可能是其思考上的盲點所致,此時,部屬可以越級向更高一層的主管報告。在這種情形中,部屬該注意的是必須先與主管溝通,溝通不成才越級報告,並非凡事都直接找更高層的主管而未讓直屬主管知道,否則,便違反了「三角傳球」的原則。
組織當中,每個層級的成員都非完美,對事情的判斷、掌握有時難免會不夠精準,但越高層級的主管,經驗、閱歷都相對較為豐富。因此,當部屬的意見不被主管採納,而主管說明的理由又無法說服部屬時,部屬進行越級報告,將可獲得較好的結論。透過越級報告,也可以減少好的意見被埋沒的機率。
再以越級指揮來看,較高階的主管遇到緊急、重要的事情要交辦的時候,如果下一個層級的幹部不在,主管可以直接指揮更下一層級的部屬,以求取時效。但當被越過的幹部回來時,該名部屬務必主動向其報告此事,進行「三角傳球」。有時候,進行越級指揮的主管也可以再向被越過的幹部知會一次。
還有一種越級指揮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就是當高階主管交代給幹部規劃、執行的工作屬於新的領域,或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幹部對於此事的處理經驗不足,或是執行成效影響頗大,此時,高階主管可能親自下來指揮實際的執行。例如,聯強積極規劃網站與網際網路的各種應用,這是屬於全新的領域,並且牽涉的範圍廣及全公司的所有部門,若光是由MIS部門的主管主導,可能無法涵蓋所有的面向,因此,必須由總經理親自指揮。等到一切運作純熟之後,後續的運作再交回給所屬的部門。
由於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是組織中的正常現象,因此,大部分層級的成員都可能用到越級報告或越級指揮,每一名主管也都有可能是被越過的層級。此時,被越過的主管應該要有健康的心態與正確的認知:首先,組織的運作當中,凡事都應該以求取「事情處理的最大效益」為依歸,而不該僵化於所謂的職權或面子問題。
其次,越級報告、越級指揮也並非完美無瑕,上層主管並非對於所有的事務都瞭解得很細微,當其越級指揮、或接受越級報告,經過「三角傳球」之後,如果被越過的主管認為上層主管的決定有所不妥之處,應該立即主動與上層主管溝通,藉以修正其決策,而不是認為「既然上級已經決定,自己只好默默接受」。
在組織的自然現象當中,經常可以發現在運作上存有些許瑕疵,例如,因為組織的層層結構而使得運作效率受限;或是不同層級的主管,因為本身閱歷、經驗的差異,而關照到的層面與深度也不同。這些無可避免的瑕疵會使得組織的運作並非處於最佳狀態,所以,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正可以用來彌補組織的缺陷,讓組織的運作更接近於完善的境界。但必須注意的是,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是組織中的「正常」現象,但不該是日常運作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說,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發生的比例不應該過高。如果一個組織過於頻繁地出現越級報告或越級指揮,那麼,這個組織就可能存在結構上的問題,必須重新檢視一番。
在聯強的企業文化中,講求的是廣義的組織倫理,主管可以越級指揮,部屬也可以越級報告,但是兩種狀況都要遵守「三角傳球」的原則。無論是主管或部屬,都應該將越級報告、越級指揮視為公司正常運作當中的一環,使之成為公司內部一種普遍的共識,同時配合「三角傳球」的原則。如此一來,公司的運作便能在組織的制度與倫理之中,兼具應變的彈性,保持運作的靈活度。 (Y10306)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組織當中通常會講求「組織倫理」。在傳統的觀念裡,「組織倫理」是一項牢不可破、卻又往往流於過度僵化的原則。例如,一名員工向上跳過一層主管而越級報告,經常是不被允許的;一般員工的觀念裡,也會認為越級報告違反組織倫理而盡可能避免。相對地,主管如果向下越過一層幹部而越級指揮,也很容易被看成「不授權」、「不信任幹部」。但是,過份拘泥於狹隘的組織倫理,不僅讓組織的運作僵化、缺乏彈性,同時也降低組織的運作效率。有時候,「遵守組織倫理」甚至可能成為誤事的原因,而發生問題之後,又被拿來當作推諉卸責的藉口。
現代企業內部經常以電子郵件溝通,一封電子郵件往往同時發送給很多收信人,其中包含了直屬的主管,同時也包含主管的主管,那麼,豈非發生越級報告,違反了組織倫理?顯然過去傳統的觀念已經行不通。相反地,越級報告、越級指揮應該被視為組織運作中的一種常態,當實際狀況有需要的時候,都應該越級報告、越級指揮,但是要遵守「三角傳球」的原則,讓被跨越的層級也接收到同樣的訊息。
哪些情形下部屬應該越級報告呢?首先,當發生緊急、重要的事情而必須向主管報告,但直屬主管正好不在,如果等到主管回來才報告的話,在時效上很可能已經不被允許。此時,部屬應該要往更上一層的主管報告,以求儘速因應、避免誤事。但是當主管回來之後,部屬必須儘速向其「補報告」,使其掌握狀況,這便是「三角傳球」的意涵。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則是,部屬提出意見,經過與主管充分溝通、討論之後,仍然未被主管採納。如果部屬認為自己提出來的意見有其重要性,而主管未採納的原因可能是其思考上的盲點所致,此時,部屬可以越級向更高一層的主管報告。在這種情形中,部屬該注意的是必須先與主管溝通,溝通不成才越級報告,並非凡事都直接找更高層的主管而未讓直屬主管知道,否則,便違反了「三角傳球」的原則。
組織當中,每個層級的成員都非完美,對事情的判斷、掌握有時難免會不夠精準,但越高層級的主管,經驗、閱歷都相對較為豐富。因此,當部屬的意見不被主管採納,而主管說明的理由又無法說服部屬時,部屬進行越級報告,將可獲得較好的結論。透過越級報告,也可以減少好的意見被埋沒的機率。
再以越級指揮來看,較高階的主管遇到緊急、重要的事情要交辦的時候,如果下一個層級的幹部不在,主管可以直接指揮更下一層級的部屬,以求取時效。但當被越過的幹部回來時,該名部屬務必主動向其報告此事,進行「三角傳球」。有時候,進行越級指揮的主管也可以再向被越過的幹部知會一次。
還有一種越級指揮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就是當高階主管交代給幹部規劃、執行的工作屬於新的領域,或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幹部對於此事的處理經驗不足,或是執行成效影響頗大,此時,高階主管可能親自下來指揮實際的執行。例如,聯強積極規劃網站與網際網路的各種應用,這是屬於全新的領域,並且牽涉的範圍廣及全公司的所有部門,若光是由MIS部門的主管主導,可能無法涵蓋所有的面向,因此,必須由總經理親自指揮。等到一切運作純熟之後,後續的運作再交回給所屬的部門。
由於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是組織中的正常現象,因此,大部分層級的成員都可能用到越級報告或越級指揮,每一名主管也都有可能是被越過的層級。此時,被越過的主管應該要有健康的心態與正確的認知:首先,組織的運作當中,凡事都應該以求取「事情處理的最大效益」為依歸,而不該僵化於所謂的職權或面子問題。
其次,越級報告、越級指揮也並非完美無瑕,上層主管並非對於所有的事務都瞭解得很細微,當其越級指揮、或接受越級報告,經過「三角傳球」之後,如果被越過的主管認為上層主管的決定有所不妥之處,應該立即主動與上層主管溝通,藉以修正其決策,而不是認為「既然上級已經決定,自己只好默默接受」。
在組織的自然現象當中,經常可以發現在運作上存有些許瑕疵,例如,因為組織的層層結構而使得運作效率受限;或是不同層級的主管,因為本身閱歷、經驗的差異,而關照到的層面與深度也不同。這些無可避免的瑕疵會使得組織的運作並非處於最佳狀態,所以,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正可以用來彌補組織的缺陷,讓組織的運作更接近於完善的境界。但必須注意的是,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是組織中的「正常」現象,但不該是日常運作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說,越級報告與越級指揮發生的比例不應該過高。如果一個組織過於頻繁地出現越級報告或越級指揮,那麼,這個組織就可能存在結構上的問題,必須重新檢視一番。
在聯強的企業文化中,講求的是廣義的組織倫理,主管可以越級指揮,部屬也可以越級報告,但是兩種狀況都要遵守「三角傳球」的原則。無論是主管或部屬,都應該將越級報告、越級指揮視為公司正常運作當中的一環,使之成為公司內部一種普遍的共識,同時配合「三角傳球」的原則。如此一來,公司的運作便能在組織的制度與倫理之中,兼具應變的彈性,保持運作的靈活度。 (Y10306)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訂閱:
文章 (Atom)